微 信 扫 一 扫
靖海安澜守御所
发布时间: 2022-07-27 来源: 作者:


在唐、宋之时,靖海镇就有渔民居住,它有22公里长的海岸线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,在此设立了靖海守御千户所城,当时隶属潮阳县大坭都。明嘉靖三年(1524),惠来建县,大坭都归属惠来,所以有“未有惠来县,先有靖海城”之说。


明嘉靖年间,靖海一带海寇猖獗,当地一千多户乡民深受其害,不能出海捕鱼和下地耕作。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),地方官吏上奏朝廷,建议修筑围城以抗拒外敌,第二年朝廷下旨准奏。历经13年,这个周长1600多米的围城才修建完毕。城内有所厅、守备署、靖海仓、靖海铺等公署设置,还有城隍庙、关帝庙、天妃庙、龙王庙、观音堂等祭祀场所,乡民从此安居乐业。


靖海古城墙两侧由不规则的麻石垒筑,中夯灰土。城墙顶为跑马道,宽约三米,外侧布满垛口和内大外小的瞭望孔,城墙四角设有凸出城墙的方形转角台,可环顾四周。古城设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座瓮城,城门上各有石刻门额,东曰“表海胜概”,南为“化洽驺虞”,西题“靖海安澜”,北刻“莱钥永固”,现只存东、西、北三门。


至清代中叶,随着“海禁”解除,城墙不再承担原本的守护功能,城内百姓开始走出城围,利用地域优势,发展渔业。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,当初封闭的城郭只剩下东面和北面600米左右的弧形城围。其中北面有一段长约30米,一直保留原来的模样,这段墙体厚约20公分,墙面粗糙,呈褐色,风蚀的部分肌理清晰可见,由三合土夯实而成,海螺、贝壳等材料裸露在外。


靖海古城墙没有想象中的巍峨,却透露出一种滨海先民般的内敛与实用,一直护卫着一方安宁。几百米的城墙上,几株古榕强劲的虬枝深深地扎入坚实的石头缝隙中,顽强生存,枝繁叶茂,绿荫如盖(见上图。林碧鸿 摄)。它用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延续着古城墙的历史。2010年,靖海古城墙被列入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。黄卓奇 整理


(编辑:李霞)